高端访谈 | “一带一路”,航天发展新通路!
近日,中国航空航天业密集发生的几件大事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4月20日成功发射、大型飞机C919将择机试飞,我国第二发长征五号火箭将于今年6月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实践十八号卫星升空……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中国航天业就不断出现大的突破,老挝开始使用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农业服务,今年3月沙特国王访华期间,双方还签订了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合同。可以说中国航天业已经在“一带一路”开拓了非常多的市场。那么“一带一路”上的航天市场有多大?中国航天业又将如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做好服务?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栏目主编、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专访了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志恒。
虽遭阻挠
中国的航天水平依旧世界领先
Q: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国际商用航天市场是一个非常高大上、高精尖的领域。那么相对整个全球来看,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
A:
付志恒:航天商用市场包括航天制造业和航天运营服务业,这两块构成了商用航天市场的主要部分。从产品种类来讲,航天商用市场现在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通信卫星市场的竞争,而通信卫星市场又主要是欧美国家和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国也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
如果要讲航天市场规模的话,这其中的统计口径不太一样,狭义地讲,如果仅仅集中在商用卫星制造和运营这个领域,那么它的规模可能也就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我们再扩展一点,那么人们现在所提到的导航应用,实际上也是通过卫星来提供的,如果加上这个规模,估计全球大概在3000亿美元以上。
3000亿美元以上对我们普通人来讲,应该是相当大的规模了,可是比起其它一些行业,比如说像通信行业、汽车行业等,航天产业应该还是比较小的一块产业。
Q:看来在发射市场和卫星运营的整个市场,美欧是占了绝对大的比重,那么它们瓜分的市场份额大概占多少呢?
付志恒:这个数字我觉得还是挺难量化的。可以这么说,以商用通信卫星市场来讲,每年能够发射的商用通信卫星,或者换句话说可以竞争的商用通信卫星,大概有20颗左右。
在这20颗左右里,绝大部分被欧美的卫星制造商拿走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本国卫星制造和发射公司的支持力度,比如它放松了对出口方面的一些控制,同时在信贷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再加上这几年美元弱势,都提高了美国竞争商的实力。现在美国的卫星制造商在这个市场占的份额相当大,一半以上市场都是被美国公司拿走了,甚至还有统计说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都被美国公司拿走了。另外,欧洲的两家公司也有自己的一些传统市场,它们在这个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当的强。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现在的目标大概是占有10%左右的市场,而这对我们来讲也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一个目标。
Q:这么看来的确是竞争很激烈。除了欧美之外,在商用卫星发射运营这个市场,除了刚才您提到的几大巨头之外,还有哪些国家是重要的参与者?
A:
付志恒:拥有航天能力的国家,现在统计世界上大概有12个左右。这12个国家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制造和发射火箭的能力,现在也提高得比较快。其它一些国家中,像巴西过去曾经拥有这方面的能力,还有炒得比较热的伊朗、朝鲜,实际上它们也具有了一定的卫星发射能力。
Q:可不可以这么说,我们中国是航天航空的后起之秀,后劲非常足,总体来讲现在已经跻身于航天大国,但还没有到航天强国这个行列?
A:
付志恒:您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我们中国现在是航天大国,但还不是一个航天强国,成为航天强国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你在国际市场上必须要有话语权,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实际上,中国航天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的商业发射服务在90年代经历了一个辉煌时期,那个时期总共发射了26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除了1颗是法国制造的,其他大多数卫星都是美制卫星。在经历了这个辉煌以后,到了本世纪初,由于美国加强了对中国航天市场的限制,使得我们有竞争力的产品难以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实际上,我们曾被挤出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于是,我们在那个时期加强了和欧洲航天市场的合作,由于欧洲研发出了一个不受美国出口限制的卫星,我们的长征火箭和法国的泰雷兹公司成功合作,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相当的份额,重新回到了这个市场。
实际上,我们的运载火箭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口碑。从90年代到现在,成功率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很多客户希望采用中国的火箭来发射他们的卫星。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射水平是领先于我们卫星发展水平的。
1997年至1999年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连续7次发射成功,将摩托罗拉公司2颗模拟星、12颗铱星送入轨道。
一带一路
开辟航天发展新领域
Q: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基础设施,道路、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通信光缆等等。最近我听到一个概念,卫星通信也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您怎么理解这个概念?
A:
付志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好,有的国家基础设施比较差。
以我多次去过的印度尼西亚为例,印尼是千岛之国,国家从东到西非常狭长,岛屿也非常多。如果要靠地面的网络,比如说光缆、微波来实现国家的互联互通是非常困难的。一是投入比较大,另外周期也比较长,而通信卫星却在这个地方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印尼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建立了自己国家的通信卫星系统。我曾经去过印尼的最东部,它们那儿的银行采用一种流动的银行车载着ATM机走村串户进行金融服务,在这个银行车上面驾着一个卫星天线,它正是通过卫星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联通,来为银行服务提供保证的。
所以在这些国家,卫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非常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非常大的潜力,它当然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Q: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您从专业的角度看,卫星的遥感、地测等功能是否能为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呢?
付志恒:遥感卫星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很多国家有着比较丰富的资源,而资源勘探就需要遥感卫星;在大气观测方面根本就离不开气象卫星。我们中国的风云系列卫星,现在也是世界气象卫星组织指定的一种稳定运行的卫星系统;还有导航领域,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在亚太国家提供稳定的导航服务。2018年,北斗系统将实现对整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覆盖。事实上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现在已经和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一起,成为联合国认定的四大全球通信卫星导航系统。
这些都将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晓霖、李靖云
文字来源:《华夏时报》
图片来源:《解码一带一路》
【 猜你想读】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推/荐/阅/读
▼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
觉得不错,请点赞↓↓